preloader
service image

万达酒店,心比天高

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。


万达酒店发展公司近日预计,今年上半年亏损最高可能达9.3亿港元。


主要原因,是四年前出售芝加哥项目,计提了9.84亿港元的减值亏损。


这或许是“历史遗留”项目的影响。但再翻看万达2023的年报,盈利下滑也很显眼:


2023年盈利1.9亿港元,同比下滑接近18%


万达酒店近年来,频频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。


上月底,其国际对手万豪的一则招聘启事在业界引起关注:


上海外滩瑞吉酒店(原万达瑞华酒店)正在寻找新任总经理。


也就是说,万达酒店在出售该酒店半年后,也失去了其运营权。酒店的新业主,新加坡金鹰集团,选择将品牌更换为万豪瑞吉。


物是人非,令人唏嘘。


毕竟即将接管的万豪瑞吉,正是当初万达瑞华力图对标的国际品牌。


但业主用脚投票,并不出奇。


因为没有对比,就没有伤害:


2023年,万达酒店整体RevPAR是279元人民币


同期,万豪中国酒店RevPAR是82.77美元,约合592元人民币


每个地产商都有一个酒店梦,万达集团也不例外。


自2007年王健林推出“万达酒店及度假村”以来,已衍生出“瑞华”、“文华”、“嘉华”等多个子品牌。




不过,地产商入局酒店业,想要塑造出市场认可的品牌并不容易。


就在其酒店业务创立十年之际,万达和融创、富力三方还进行了一场“世纪交易”:


万达将77家酒店卖给富力地产,又将13个文旅城卖给融创。


这两项的交易总额达到637.5亿元。


如此大手笔的交易,客观上帮助万达“大幅减少负债,收回巨额现金”。


彼时,这77家酒店的酒店管理合同,并未因为交易而生变。


据界面新闻报道,2022年,富力地产亏本600万卖掉北京富力万达嘉华酒店100%的股权,交易对价5.5亿元。


融创这边,也极具戏剧性:


2021年,融创宁愿赔付1.33亿,和万达终止了合作,将旗下西双版纳、广州、成都等城市的20余家酒店,转到和华住集团合资创立的永乐华住进行管理。


牵一发而动全身。


地产酒店陆续抛售转手,也对其自主品牌的发展造成影响。


在经历了上述高端酒店资产出售后,万达在2018年初又启动中端酒店战略,推出万达美华酒店,并宣布了五年700家酒店的扩张目标。


然而,目前官网所公开的数据显示,万达美华酒店不足50家。


开局声势浩大,结果却是虎头蛇尾。这是为何?


一般情况下,国内地产商大多通过合作、引入和合资方式,与国际酒店品牌合作,以孵化自有品牌。


万达也是如此,先和国际酒店集团合作,在积累了品牌运营管理经验后,万达酒店开始尝试培育自主品牌,想要“自立门户”。


然而,在规模、内容和平台建设方面,万达酒店与酒店业的巨头相比仍有差距,品牌优势也不及国际品牌。


另一方面,万达酒店近年来不得不做“瘦身运动”。


从国内到海外,不少酒店都换了别人家的牌子,而且经常是换成了万豪的品牌。


万达旗下的瑞华和文华酒店,尽管投资巨大且装修豪华,如今却也逃不过改头换面的命运。


当前,地产酒店进入存量交易的高峰期,一边建酒店,一边卖酒店,逐渐成为“日常”。


但能形成显著规模和品牌效应的地产酒店品牌,并不多见。


万达酒店,下一步将走向哪里?


一切仍是未知数,但时间会给出答案。

文章中涉及到的文字或图片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司删除,座机号码:028-86613882

加入我们

620 多家用户加入我们.